董仲舒是漢代大儒,在秦代“焚書坑儒”后,儒學不振的時代背景下,董仲舒應時而出,成為儒學承前啟后的一代人物,他提出的“大一統”、“天人合一”、“天意恤民”等主張,為漢武帝所采納,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近兩千年的主體政治思想,后人因而把董仲舒稱為“中國封建社會政治設計師”。
 京劇《董仲舒》則敘述董仲舒是為君王唱贊歌還是為蒼生說真話的兩難沖突: 漢武帝初期,董仲舒立論于朝堂,轟動天下,為深入了解民情,乃去屬國江都為國相,三年后,深知屬國百姓痛苦的董仲舒回到京城,武帝劉徹親臨看望,董仲舒竟直言犯上,劉徹拂袖而去;丞相公孫弘勸董仲舒上表《祥瑞書》,以取悅天子。此時,江都民女若櫻求見仲舒,告以江都慘案,董仲舒憤而改《祥瑞書》為《災異錄》,希望警示天子削藩統一、改善民生。《災異錄》被酷吏主父偃所得,乃于武帝前告發,并設計使董仲舒女婿呂步舒誤簽“下愚”論斷,致使董仲舒入獄。公孫弘為搭救董仲舒,示意其上奏悔過書,面對著縲紲之災,董仲舒苦思一個儒生的本色與底線,于夢境中似與先賢孔夫子對話,他終于悟出,讀書不只是為了做官,做一個“真儒”而不是“官儒”,才是人生追求。董仲舒終遠離官場、隱居講學,實施自己畢生理想,成為澤被后世的一代大儒。 國家京劇院三團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