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黃閑扯之四十九《生死恨》
“皮黃閑扯”是以京劇劇目為主要敘述對象的一個篇目,主要記敘的是我對京劇劇目的感覺、見聞、軼事和理解。歡迎大家批評指正。有的是我自己瞎琢磨的,以我個人的觀點寫出。有的是我聽老前輩說的,完全照實敘述。并不是說除了我這種說法別的都不對,我只是想給各位來一點腦洞大開的素材。
這張劇照很少見吧?
“程公鵬舉,在宋季被虜,於興元版橋張萬戶家為奴。張以虜到宦家女某氏妻之。既婚之三日,卻竊謂其夫曰:“觀君之才貌,非久在人后者,何不為去計?而甘心於此乎?”夫疑其試己也,訴於張。張命棰之。越三日,復告曰:“君若去,必可成大器。否則終為人奴耳。”夫愈疑之,又訴于張,張命出之,遂粥於市人家。妻臨行,以所穿繡鞋一易程一履,泣而曰:“期執此相見矣。”程感悟,奔歸宋,時年十七八,以蔭補人官。迨國朝統一海宇,程為陜西行省參知政事。自與妻別,已三十余年。義其為人,未嘗再娶。至是,遣人攜向之鞋履,往興元訪求之。市家云:“此婦到吾家,執作甚勤,遇夜未嘗解衣以寢,每紡續達旦,毅然莫可犯。吾妻異之,視如己女,將半載,以所成布匹儻元粥鏹物,乞身為尼,吾妻施貲以成其志,見居城南某庵中。”所遣人即往尋,見,以曝衣為由,故遺鞋履在地。尼見之,詢其所從來。曰:“吾主翁程參政使尋其偶耳。”尼出鞋履示之,合,亟拜曰:“主母也。”尼曰:“鞋履復全,吾之愿畢矣。”婦見程相公與夫人,為道致意,竟不再出。告以參政未嘗娶,終不出。旋報程,移文本省,遣使檄興元路。路官為具禮,委幕屬李克復防護其車輿至陜西,重為夫婦焉。”
這是元代文學家陶宗儀的著作《南村輟耕錄》第四卷中記載的一個故事,題目叫“妻賢致貴”。陶宗儀是浙江人,元代末年戰亂,他居住在松江華亭附近——也就是現在上海一帶。他在田間勞作的空閑時間,偶有所得就記錄在樹葉上,等回家找個大甕儲存起來,十幾年間積累了很多,后來整理成了三十卷《南村輟耕錄》。
在我看來這有點行為藝術,且不說用什么才能在樹葉子上寫下字,泡桐樹那樹葉子夠大吧?拿圓珠筆也寫不下一百個字。就上邊這一段還不得一大摞樹葉子?而且都堆在甕里,還十幾年,等打開的時候還不都成肥料了?
這段故事是不是有點眼熟?這就是《生死恨》的最初版本。不過在這個故事里,程鵬舉的媳婦連名字都沒有。而且這個故事明顯是以程鵬舉為主人公的。后來明朝有個叫董應翰的人寫了個傳奇,叫《易鞋記》。就是其中“以所穿繡鞋一易程一履”的意思。后來梅蘭芳先生為了激勵國人的抗日情緒,把《易鞋記》改編成了《生死恨》,主角定為程鵬舉的媳婦韓玉娘(在《易鞋記》里這個人物叫白玉娘)。一經改編,很是轟動。首演是在上海的天蟾舞臺。
梅蘭芳先生《生死恨》劇照,這好像是梅先生唯一的一張大頭照。
插兩句題外話。“傳奇”是一種文學體裁,但是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意思。唐傳奇都是一些短篇小說,俠義志怪什么都有。許多京劇劇目都取材于此,例如四大名旦的“四紅”:《紅線盜盒》、《紅拂傳》、《紅娘》、《紅綃》,都是來源于此。還有什么《繡襦記》、《霍小玉》、包括評劇的《無雙傳》和越劇的《柳毅傳書》,以及前一陣子很火的電影《聶隱娘》。林林總總,舉不勝舉。 而明傳奇則多是劇本,當時的人把南戲稱為傳奇。比如著名的“五大南戲”:《荊釵記》、《琵琶記》、《殺狗記》、《拜月記》、《白兔記》(就是《李三娘打水》)。明傳奇可以說是當今很多戲曲劇目的濫觴,當然和唐傳奇有很多重復的故事。如今各個戲曲劇種的傳統戲里有很多都是從明傳奇發展來的。比如《寶劍記》——《夜奔》,《千金記》——《霸王別姬》等等。明代文學家徐渭(就是我小時候看的動畫片《聰明少年徐文長》的主人公)也著有四部傳奇,《狂鼓吏》、《雌木蘭》、《玉禪師》、《女狀元》,這不用我解釋內容了吧?其他的像《玉簪記》、《鳴鳳記》、《焚香記》等等也是如是。
扯遠了。《生死恨》是梅蘭芳先生在藝術黃金時期的創作,不僅忠實繼承了京劇固有的藝術規律,也有很多新的創造。例如核心唱段“耳邊廂又聽得初更鼓響”,導板之后接散板,再接回龍、慢板。這種結構似乎是從老生的唱腔中套過來的。還有最后一場的反四平調“夫妻們分別數載”,一唱三嘆,動人心弦。每每聽到令人心生酸楚。毫無疑問,梅蘭芳先生的創作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
這出戲在1948年由費穆導演拍成了彩色電影,應該是我國第一部彩色電影。前些年出版了DVD,讓我們能領略到梅蘭芳先生的藝術魅力,主創人員善莫大焉。從網上搜到的劇本來看,沒用的場子有點多,對于目前的欣賞習慣來說,主演在臺上的時間有點少。據記載,當時全出演完要五個多小時。所以至少從我的看戲經歷來說,還沒有看過全出的《生死恨》,大多都是“夜紡”和“團圓”兩場。
電影《生死恨》的海報。
在《名段欣賞》欄目工作的時候,看同事和自己動手錄過好多藝術家的“夜紡”和“團圓”。我記得有羅蕙蘭、楊春霞、孟雪如、魏海敏、俞慧霞、李勝素、劉亞新、李國靜、姜亦珊、田慧等數位,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羅蕙蘭前輩。這段“夜紡”本來就很長,一般官中的長度至少要13分鐘左右。羅老師的這段錄像,從下鍵子開始到大鑼收音兒,19分鐘還多。以我對表演和演唱很粗淺的認識來看,想唱的快很容易,但是放慢了唱真得需要火候。而且羅老師的演唱每個字唱的都十分瓷實。令人嘆為觀止。
有一點我想陳述一下,“夜紡”一場梅先生穿的是女富貴衣,以體現韓玉娘的窮困潦倒。目前演出有很多人還是克紹其裘,遵循這一扮相。也有些人改穿青褶子了。至于理由有很多,“團里沒有女富貴衣”、“女富貴衣看著太窮”、“我不知道這個說法”等等,至于哪個能站住腳,我不便發表意見。
曾經在孟雪如老師(小生名家仉志斌的夫人)家聽過其父孟廣亨先生的“夫妻們分別數載”,當時孟老師還沒告訴我是誰唱的,我聽了一句就驚為天人,孟廣亨先生是梅派名票,造詣高深,令晚輩嘆服。網上有他的錄音,推薦各位梅派愛好者聽一下。
這也是一張很著名的劇照,就是那杯子有點。。。
還有一件軼事,朱錦華先生曾經對我講過。《生死恨》電影公映的時候,他還在上海夏聲戲校學習。其父朱斌仙先生在劇中扮演胡公子,一次在電影院看《生死恨》,朱先生看到自己的父親出現在銀幕上,興奮的不能自已,站起來指著銀幕說:“這是我爸爸!”惹了一個大場笑。
第一次寫青衣戲,不是很在行,因為我本來也不喜歡看青衣戲,所以只能東拉西扯,勉強湊字數吧。
梅蘭芳《生死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