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歷史沿革的起源期 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業的成功引發了文化消費欲望的高漲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昆山腔的興起,紛紛蓄養家班,角色斗藝,并賣力為乾隆下江南收集聲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裝徽劇色藝,客觀上為徽劇進京創造了條件。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幫以鹽商出名,黃山歙縣的鹽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昆山腔的興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賈紛紛蓄養家庭戲班。已經在外地商界嶄露頭角的徽商也紛紛效仿。長期為某個徽州商人所養所用的戲曲班社就被外人稱為“徽班”。徽商廣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帶,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戲也開始興盛。他們唱昆腔,由于語言的差異而不“諧吳音”,不經意間唱出了一點“地方風味”。尤以誕生在安徽安慶市懷寧縣的石牌調最著名。
徽州藝人帶著鄉音下揚州,得到了徽商們的親情惠顧和重金扶持。他們或出沒于碼頭街肆,或為徽商富賈所容留。技藝得到發展,鄉音也漸占上風。
值得一提的是,歙縣大鹽商江春,是一位品味極高的戲曲鑒賞家,他酷愛戲曲,家中常常“曲劇三四部,同日分亭館宴客,客至以數百計”。他把各種名角聚在一起,又讓不同聲腔同臺互補,使異軍突起的徽班具有了博采眾長的開放格局。“亂彈”亂唱,紅火異常。這時最叫彩的是來自安慶的戲曲藝人,清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就這樣寫道:安慶色藝最優,蓋于本地亂彈,故本地亂彈間有聘之入班者。徽商在商界進一步站穩了腳跟,他們和戲曲藝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而涌現出大批戲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石牌是安慶市懷寧縣一個古老的集鎮,“無石不成班”的“石”即指這里,也泛指安慶及其所屬各千艘。江西、福建、湖北等地客商紛紛在此設館駐節。當時的石牌除本地居民外,大都是過往船幫和商戶,在生存問題變得比較輕松的時候,他們開始構建自己的市井文化。
石牌當時可供表演的戲劇舞臺多達800處,不僅有戲園、戲樓,還有花戲臺。戲園,在石牌鎮就有3家。上鎮橫街的長樂大戲院可容納觀眾600多人,專供徽調、皮簧班演出。戲樓通常在祠堂內。祠堂戲樓通常只唱大戲,每年做冬至節、族內有人中舉、升官以及族內官紳慶壽等,都要聘戲班在戲樓演出。此外,祠堂大修落成,也必邀班唱戲以示祝賀。《都劇賦》描述:“徽班日失麗,始自石牌”。表明安慶的徽班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輝煌,很多京劇前輩名伶都是這一帶的人,因而有“無石不成班”的說法。
在石牌的彈丸之地涌現出了郝天秀、程長庚、楊月樓等多位開一代風氣的色藝最優,”“無石(牌)不成班。”之說一時間廣為流傳。細心的京劇票友不難發現,京劇的唱腔中有很多字辭的發音是與北京方言不相同的,如果人們對安慶地區的方言有所了解,就會發現,這些字辭卻與安慶方言里的發音一模一樣。
安慶民國初期就有“民眾”大戲院,當時全國京劇名角基本上都在此演出過,他們都帶著“朝圣”的心情來安慶登臺,戲劇大家曹禺到懷寧石牌鎮,下車第一句話就是“我來朝圣”。京劇界老科班出來的人,不在安慶演上十天,不唱連本,在當時都被認為是沒有發展前途的“角”。從安慶古鎮石牌鄉野間發源的徽劇,走出了古鎮,走到了北京,徽班進京的輝煌歷史光環至今還籠罩著古鎮石牌。
安慶是中國較早接受現代文明的城市之一,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同時安慶還是享譽世界,極具地方特色的戲劇——黃梅戲的故鄉。程長庚紀念館,位于安慶潛山縣,館內珍藏三百多件珍貴的實物和圖片資料,再現了京劇藝術的發展興盛歷程。此外,還有程長庚故居供戲迷瞻仰。
京劇徽班進京的出發地在揚州,身懷絕技的優伶們,出發前一定要到位于蘇唱街的梨園總局碰碰頭,商量一下出發日程和演出劇目,并在那里一起擺個身段、甩兩下水袖、揚幾聲珠圓玉潤的歌喉。有時干脆排演幾出折子戲,或是《游園》,或是《思凡》,聲情并茂,婀娜多姿,那時的蘇唱街,十分熱鬧。
蘇唱街,是老揚州惟一保存下來的與戲班直接有關的街道。當年鹽商徐尚志從蘇州招徠昆腔藝人辦起的揚州第一個昆腔班“老徐班”,就在這條街上。
1790年秋,為慶祝乾隆八旬壽辰,揚州鹽商江鶴亭(安徽人)在安慶組織了一個名為“三慶班”的徽戲戲班,由藝人高朗亭率領進京參加祝壽演出。這個徽班以唱二簧調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個諸腔并奏的戲班。這次北京的祝壽演出規模盛大,從西華門到西直門外高粱橋,每隔數十步設一戲臺,南腔北調,四方之樂,薈萃爭妍。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還沒有歇下,后面又已開場,群戲薈萃,眾藝爭勝。在這場藝術競賽當中,第一次進京的三慶徽班即嶄露頭角,引人矚目。三慶班的高朗亭是安徽安慶人,入京時才十六歲,演旦角,擅長二簧腔,技藝精湛。《目下看花記》稱他:“宛然巾幗,無分毫矯強。不必征歌,一顰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軟神情,幾乎化境。”
三慶班進京獲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等徽班進入北京,并逐漸稱雄于京華的劇壇。這就是所謂的“四大徽班進京”。
四大徽班各有所長,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臺的孩子”的說法,軸子指以連演整本大戲著稱,曲子指擅長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戲取勝,孩子指以童伶見長。
在捧旦之風十分火爆的京城,技藝不凡的高朗亭自然受寵。抵達北京后,他接替原三慶班班主余老四掌班,一做就是30多年,同時還擔任了京師戲曲界行會組織“精忠廟”的會首,通過精忠廟對北京的戲班、戲園實行行政管理,他也成為梨園領袖。繼高朗亭之后,程長庚、徐小香、楊月樓、劉趕三等人均任過此職。
至嘉慶初,徽班在北京戲曲舞臺上已取得主導地位,據《夢華瑣簿》記載:“戲莊演劇必‘徽班’。戲園之大者,如‘廣德樓’、‘廣和樓’、‘三慶園’、‘慶樂園’,亦必以‘徽班’為主。下此則‘徽班’‘小班’‘西班’,相雜適均矣。”
四大徽班進京獻藝,揭開了200多年波瀾壯闊的中國京劇史的序幕。
京劇在京的各聲腔劇種的藝人,面對徽班無所不能、無所不精的藝術優勢,無力與之競爭,多半都轉而歸附徽班。他們中有京師舞臺各聲腔劇種的名優,如加入春臺班的湖北漢戲名優米喜子、李鳳林,加入四喜班的湖南亂彈(皮黃)名優韓小玉,加入三慶班的北京籍京腔演員王全福等,于是就形成了多種聲腔劇種薈萃徽班之勢。也因此,徽班在諸腔雜奏的過程中,從“兩下鍋”“三下鍋”到“風攪雪”,逐漸側重皮黃戲的演出。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戲,還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雜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注中則更具體指出是“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厘。”隨后還有不少徽班陸續進京。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于嘉慶八年(1803),遲于三慶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稱之為“四大徽班進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