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小紅帽票務平臺 > 京劇戲曲知識 > |
|
|
京劇小生葉派由著名京劇藝術家葉盛蘭先生創立 |
|
|
時間:2025.05.05 作者:梅蘭芳大劇院網站管理員 點擊:223次 |
|
|
京劇小生葉派由著名京劇藝術家葉盛蘭先生創立 葉派京劇藝術,即由著名京劇前輩藝術家葉盛蘭先生創立的京劇小生藝術行當。 葉盛蘭(1914年12月10日—1978年6月15日),男,原名端章,字芝茹,原籍安徽省太湖縣,出生于北京,畢業于北平師大平民小學,富連成科班。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工小生、京劇葉派小生創始人。 他的嗓音寬厚圓潤,氣度大方,扮相英俊,表演細膩,行腔剛勁遒健,華麗婉轉,龍、虎、鳳三音有機結合。他能戲極多,文武昆亂不擋, 京劇小生葉派代表劇目有《桃花扇》《玉簪記》《鳳還巢》《白蛇傳》《柳蔭記》《西廂記》《玉堂春》《佘賽花》 《蝴蝶杯》《呂布與貂蟬》《悅來店·能仁寺》《桃花村》《得意緣》《白毛女》《轅門射戟》《水淹下邳》《借東風》《赤壁之戰》《金田風雷》《斷臂說書》《群英會》《臨江會》《黃鶴樓》《雅觀樓》《白門樓》《戰濮陽》《八大錘》《借趙云》《游園驚夢》《周仁獻嫂》《九江口》《羅成叫關》《奇雙會》《汾河灣》《牛郎織女》《飛虎山》《打侄上墳》等 葉派傳人葉盛蘭的傳人除了他的次子葉少蘭以外,還有馬榮利、李元瑞、茹紹荃、張春孝、夏永泉、蕭潤德、張學濟、李繼增、朱福俠等。再傳弟子也遍布全國,當代京劇小生十有八九都宗法葉派。葉派對京劇小生藝術具有承前啟后的突出貢獻。 京劇小生葉派藝術特色 葉盛蘭對程門本派的劇目、表演、武打、工架和念、做諸方面的繼承全面,并在多年的舞臺實踐中有重大的突破和發展,不僅青出于藍,而且把程派小生藝術推向又一個新的高峰,其中最大的成績在于唱工。唱法上,他遠取德(珺如)、朱(素云),近摹姜(妙香)、金(仲仁),多方吸收了各家唱腔、唱法的精華,而使自己的唱腔華麗秀勁,并研創了反西皮唱腔。葉盛蘭在50年代以后,念白不須著意摹仿而酷似程繼先,語氣音色,皆可亂真,腰腿功夫極佳,刀、槍、劍、棍等等開打純熟脆帥,翎子甩發均有超出前人的表演技巧,《獅子樓》(飾西門慶)、《翠屏山》(飾石秀)等劇中翻撲功夫和武技均不在武生演員之下。中年以后上演了一批獨有劇目,如全部《羅成》、全部《周瑜》、全部《呂布》等。葉盛蘭全面地發揚了程派小生的藝術,被認為是當代小生的首席演員,中年以后更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成為當代最有影響的小生流派。 葉盛蘭是自樹一派的表演藝術家,他的嗓音寬厚圓潤,氣度大方,扮像英俊,表演細膩,他的行腔剛勁遒健,華麗婉轉,是龍、虎、鳳三音的總合,聽他的演唱,似飲玉液瓊漿,沁人肺腑,扮武將壯武健爽,英氣逼人;演文生清秀飄逸,富有書卷氣。他在京劇小生行的發展史上居于承上啟下的地位,是極難得的人才,周瑜的意得志滿、呂布的剛愎自負、羅成的悲壯蒼涼,他都演的情真意切、惟妙惟肖,準確的把握舞臺的節奏和分寸感,使表演的層次清晰,寓神情之真于聲色之美,是葉盛蘭表演藝術的主要特點。 藝術貢獻:葉派對京劇小生藝術具有承前啟后的突出貢獻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