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小紅帽票務平臺 > 京劇戲曲知識 > |
|
|
京劇李派李多奎創立的京劇旦角流派 |
|
|
時間:2025.05.27 作者:梅蘭芳大劇院網站管理員 點擊:265次 |
|
|
京劇李派李多奎創立的京劇旦角流派 李多奎(1898年10月6日-1974年7月25日),原名玉奎、萬選,京劇男老旦演員。 [2]創立的老旦新腔,世稱“李派”。 李派是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多奎在繼承前輩老旦藝人龔云甫表演風格的基礎上,通過幾十年的舞臺實踐創立的京劇老旦藝術流派。李派藝術承前啟后,達到了老旦藝術的頂峰水平,具有唱腔蒼勁醇厚,表演細膩傳神的藝術特色。 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多奎早年拜羅福山、謝寶云、龔云甫為師,兼取三家之長,結合自己的條件,注意韻味,古樸大方,蒼秀挺拔,韻味醇厚,創立了老旦新腔,世稱李派。他的演唱重于用氣之功,他常說氣為音之本,無氣無聲。他對于演唱中的換、偷、提、噴、吞、吐、收、放各種用氣之法安排的精細到家。他在演唱中無論是急促的快板,還是長拖腔的慢板,都能唱的氣足神通,保持聲音的圓潤悅耳,他還十分注意聲韻的變化和感情的表達結合。 李多奎以唱功見長,嗓音宏亮蒼勁,吐字清楚,行腔流暢,韻味深厚,中氣尤為充沛,勢如穿云貫石,一些老旦名家皆宗李派,為近代影響較大的的京劇老旦流派。 李多奎用畢生的精力,躬耕不己,博采眾長,所創立的老旦李派藝術,功蓋梨園,聲譽千秋,是中國戲曲藝術的一枝奇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 京劇李派藝術特色 李多奎吸收龔云甫、羅福山、謝寶云等前輩風格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加以融合, [3]結合自己的條件注意韻味,古樸大方,蒼秀挺拔,韻味醇厚,創立了老旦新腔,世稱“李派”。他的演唱重于用氣之功,他常說“氣為音之本,無氣無聲。”他對于演唱中的換、偷、提、噴、吞、吐、收、放各種用氣之法安排的精細到家。他在演唱中無論是急促的快板,還是長拖腔的慢板,都能唱的氣足神通,保持聲音的圓潤悅耳,他還十分注意聲韻的變化和感情的表達結合。 李派最突出的創造就是能根據劇中人物的需要,程度不同地把“衰音”和“雌音”結合,以調劑性的唱法用“潤”音沖淡“澀”音,再以“嬌、脆、柔”等不同音色來表達人物的內涵。 李多奎在唱腔的創作上,采取了龔派的創腔原調。他大膽地吸收其他行當的唱腔,加以潤色,使之成為符合自己風格、特色,符合劇情需要的李派唱腔。 李多奎在多年的演出實踐中又總結出了“亮”中加“柔”,“脆”中摻“潤”,這樣一種老旦唱腔技法,把劇中人物不同環境下的感情變化表達的細致入微,極富聽覺欣賞之美感。演出實踐中,觀眾聽起來亮、脆、寬、窄、潤、柔、甜、沙兼而有之,力求展現京劇老旦演唱技巧的音樂完美性,李多奎也在這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成為龔云甫之后我國京劇藝術界影響最大、最深遠的老旦名家,也是京劇表演藝術隊伍中一位承前啟后、精益求精的藝術大師。 京劇李派代表劇目 李多奎擅演的劇目有《斷太后》、《打龍袍》、《釣金龜》、《行路哭靈》、《太君辭朝》、《望兒樓》、《滑油山》等。 [5]李多奎京劇音配像劇目有:《武家坡·算糧·大登殿》、《赤桑鎮》、《遇后龍袍》、《釣金龜》、《四郎探母》、《海瑞罷官》、《甘露寺》、《望兒樓》、《行路訓子》、《哭靈》、《太君辭朝》、《雪杯圓》等。 京劇李派流派傳承 20世紀30年代李盛泉是李多奎第一位“開門大弟子”。他早在“富連成”科班時就與名角同臺演出,后因“倒倉”退出舞臺改為教戲。“富連成”科班時的高才生時世寶、王元清、馬元祿等老旦學員都得益于他的悉心傳授。新中國成立之初李盛泉在上海定居,海派的孫文元、孫花滿、孫美華等都從師于他。老旦名家李金泉,是李派的杰出傳人(后自創老旦新流派,有“新李派”之稱)。他先后潛心培養了王晶華、趙葆秀、袁慧琴、劉莉莉、郭躍進等一批優秀老旦演員,為李派老旦藝術的進一步傳承、弘揚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李多奎接受新思想,先后收趙鳴華、李鳴巖、林麗娟、王夢云、王曉臨、許愛華等一批年輕女演員為徒。李多奎與為他一生伴奏的琴師周文貴二人攜手,將李派的經典唱段無私地傳授給女弟子。弟子們在李多奎口傳心授中獲益匪淺,很多人在劇團中成為獨當一面的骨干。為使李派老旦后繼有人,他們亦紛紛收徒,成為再傳弟子。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