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小紅帽票務平臺 > 京劇戲曲知識 > |
|
|
京劇郝派由郝壽臣創立的中國京劇花臉流派 |
|
|
時間:2025.06.11 作者:梅蘭芳大劇院網站管理員 點擊:253次 |
|
|
京劇郝派由郝壽臣創立的中國京劇花臉流派 郝壽臣(1886年~1961年),原名萬通,京劇演員、教育家,工架子花臉。原籍河北香河縣蔣辛屯鎮五百戶村人, 幼年隨父遷京,唱皮影戲,后拜師李連仲正式學習架子花臉,23歲時加入北京三樂社科班,之后開創了“架子花臉銅錘唱”的藝術風格特色。從師呂福善、唐永常、朱子久、閻寶恒等學藝。歷經數十春秋的艱苦奮斗,終于融金秀山銅錘與黃潤甫架子兩家藝術于一爐,唱念上自成一格,創成被譽為"架子花臉銅錘唱"的郝派藝術,以氣魄取勝,唱念韻味渾厚,工架凝練,表演渾然一體。 郝派,是凈行演員郝壽臣創立的中國京劇花臉流派,在學習黃(潤甫)派,創立了“架子花臉銅錘唱”的架子花臉風格,新編較多新戲,極大的豐富了花臉劇目,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特點,稱為“郝派”,是20年代以來凈行三大流派之一。 郝壽臣創立的“架子花臉銅錘唱”的郝派花臉,其嗓音堅實渾圓、韻味濃郁、氣魄雄渾,念白剛勁有力,結合不同人物性格,變化自如富感染力。 [3]曾汲取了諸家花臉藝術家之長處,加以融匯貫通,又加上自己多年的創造,是將銅錘唱法運用在架子花的唱工上,將銅錘高亢洪亮的唱法配以叱咤崢嶸的表演,更恰當地表現了性格各異的人物。 京劇花臉流派郝派創立的背景介紹 花臉流派。創始人為郝壽臣。郝自幼拜呂福善為師。成年后,勤學苦練,廣學博采,曾拜名凈李連仲門下;并得黃潤甫指點,打下架子花臉的扎實基礎。唱工方面得益于金秀山,昆曲得老藝人福海指點,技藝日益成熟。形成了郝派。嗓音堅實,但音量寬厚,氣魄大。立音、橫音、圓音、炸音俱全,特別能運用“腦后音”歸“鼻音”的唱法,唱出雄渾的氣魄來。演唱渾圓,韻味濃厚,能巧妙地運腔和控制發音部位。念白剛勁有力,能創造性地使用“遏音”、“擻音”、“歸音”、“炸音”、“虎音”等,結合不同人物性格,變化運用,極有感染力。特別如《專諸別母》等劇,念得悲壯沉厚,催人淚下。除韻白外,京白及怯口也很有特色,如《黃金臺》、《法門寺》中的京白,《打龍棚》的山西白,《李七長亭》中的山東臨清白皆膾炙人口。其表演甚佳,工架、臺步、身段、眼神俱妙;表演逼真傳神。特別是16出曹操戲,各有不同演法。臉譜造型很性格化,有《郝壽臣臉譜集》傳世。代表劇目頗多,最精彩的是《李七長亭》和《逍遙津》以及其他的曹操戲;尚有一些獨有的劇如《紅逼宮》、《打龍棚》、《瓦口關》、《打曹豹》、《桃花村》、《荊軻傳》、《牛皋招親》等,另外還有《連環套》、《丁甲山》、《取洛陽》、《黃金臺》、《審潘洪》、《法門寺》等也都是他的代表作。傳人有袁世海、周和桐、李幼春、王永昌、馬永安、尚長榮等。 京劇花臉流派郝派藝術特色 郝壽臣雖然是架子花演員,但他卻以銅錘唱法,結合架子花的表演風格,不但豐富了架子花的唱,還能更多地運用聲腔藝術恰當地表現各種各樣不同性格的人物。他的唱受金(秀山)派影響很深,出自膛音,結合口腔,特別是通過鼻腔、口鼻共鳴,這種發音方法可以說完全是金派。他除了金派,劉永春、劉鴻聲、裘桂仙的唱腔凡是好的,也都吸收。他吐字行腔全用圓音,不走沙音。所以他的唱雄厚渾圓,與見棱見角的黃(潤甫)派截然不同。他的念白與演唱是一個統一的風格。 他的發聲運用口鼻共鳴的方法,加以“擻音”、“欬音”等潤色,厚重是郝壽臣的整體風格,從他的演唱中、念白中雖然嗓音有些悶啞,但咬金嚼鐵,每一個字都有沉甸甸的份量。他把鼻腔音變為口鼻共鳴,靈活運用,洋溢著一種深厚的韻味,形成了獨特的郝派唱念。 郝壽臣在藝術上極富創新精神,傳統戲中扮演曹操、張飛、牛皋、焦贊等,很有自己的特點。他創造的荊軻、須賈、魯智深等藝術形象給觀眾的印象非常深刻。他的時裝戲《法國血手印》中扮演一西洋人,《孽海波瀾》中扮演楊欽三,表演也十分真實生動。 郝壽臣在做功上造型漂亮、身手干凈、眼神準確,他一生塑造的舞臺形象各個都是栩栩如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郝壽臣為了提高廣大觀眾對花臉角色的興趣,給觀眾以更多的美的享受,他注意在臉譜上苦下功夫。 郝壽臣在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中,曾汲取了諸家花臉藝術家之長處,加以融匯貫通,又加上自己多年的創造。郝派藝術特色之一,是將銅錘唱法運用在架子花的唱工上,將銅錘高亢洪亮的唱法配以叱咤崢嶸的表演,更恰當地表現了性格各異的人物。郝派的念白是以深沉渾厚的京白為主,不飄不撒,不俗不厭,既有氣魄又有性格。除京白外,他還善于念山西白和河南白。在做功上,郝壽臣不但有“活孟德”、“活李七”的稱號,而且演過的其他人物如魯智深、張飛、馬謖、牛皋、焦贊、馬武、周處、李逵、姚剛、潘洪等,都能根據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從造型到步法、指法、身段、亮相,因人而異,表現出他們的感情和性格。在勾臉譜時,他更是結合肌肉骨骼,靈活運用,使之既能表現人物面貌,又能使眼睛傳神做戲。 京劇花臉流派郝派藝術成就 其藝術成就表現在做、念和唱法等方面。郝壽臣唱工方面的特色在《坐寨·盜馬》、《李七長亭》、《夜審潘洪》及《沙陀國》等劇中有較集中的表現。念白方面,郝壽臣講究字韻和氣魄,并把念白同做工、神情緊密結合,大段念白響亮沉著,對音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氣口的輕重均有細致的區分和很好的結合,以念工吃重的劇目如《黃金臺》、《專諸別母》等,都是郝派的代表作,后者以悲壯雄渾、沉摯樸厚的念白塑造的專諸形象,更富感染力。郝壽臣演曹操戲,著力于外形的刻畫,通過較大幅度的形體動作將曹操的奸詐權智的性格與其威嚴驕橫的身分統一起來,如《戰宛城》認侄一場對張繡的矜持、含蓄,《灞橋挑袍》對關羽的持重謙抑,《青梅煮酒論英雄》對劉備的大度、籠絡等,都雍容大方,不同凡響。郝壽臣的武功基礎稍差,武打以善于藏拙,走邊、開打均以大方簡凈見長,與他結實凝煉的總體風格一致。 京劇花臉流派郝派代表劇目 郝派劇目較黃派寬泛,《捉放曹》、《戰宛城》、《青梅煮酒論英雄》、《灞橋挑袍》、《漢津口》、《逍遙津》等曹操戲,《黃金臺》、《忠孝全》、《法門寺》等太監戲及《贈綈袍》、《紅逼宮》、《打曹豹》、《瓦口關》、《除三害》、《夜審潘洪》、《野豬林》、《打龍棚》、《連環套》等均有特色,并有創演劇目《荊軻傳》、《桃花村》及《牛皋招親》等。郝派傳人有王永昌、袁世海、李幼春、周和桐等,其中袁世海能博采眾長,并借鑒其他行當(如麒派老生)的表演,形成自己的風格,于郝派花臉藝術中又樹一幟,劇目也進一步擴大,其《將相和》、《華容道》、《野豬林》、《九江口》。等,在唱、念、做各方面都別具一格。 京劇花臉流派郝派主要貢獻 郝壽臣每年平均排演兩本新戲,新創劇目人物的臉譜沒有藍本可參考,他就按照劇情和人物性格去創造新形臉譜。他還改革了勾臉的工具和方式,還為眾多的人物設計出符合身份和性格的服裝圖案。這種大膽創新的精神在凈行演員中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郝派臉譜藝術在京劇藝術的圣殿中獨有其位,而且對京劇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深遠影響。他先后與楊小樓、高慶奎、馬連良、言菊朋、程硯秋、朱琴心、徐碧云等人合作,創造了許多花臉的角色。尤其是他創演了《荊軻傳》、《桃花村》、《飛虎夢》等新戲,加工排演了《打曹豹》、《瓦口關》、《紅逼宮》、《打龍棚》等幾乎失傳的老戲,形成郝派獨特風格。 京劇花臉流派郝派弟子傳人 郝壽臣一生僅收弟子七人:1931年5月10日于崇外打磨廠福壽堂收樊效臣;1934年2月春節前于西長安街西來順飯莊收王永昌;1939年春于東安市場東來順飯莊收票友唐景一(李德全內侄);1940年底于西來順飯莊收袁世海;1941年夏于西來順飯莊收李幼春;1953年經馬連良介紹收周和桐和王玉讓。 |
|
|
|
|
|
|
|